一本經(jīng)典,總能在你人生的某個拐點上,安靜地等著你。它不喧嘩,不張揚,只是靜靜地在那里,當你需要它的時候,它就出現(xiàn)。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(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),便是這樣一本書。它不是一本成功學秘籍,更像是一本關于“人如何好好活著”的說明書。我常說,商業(yè)的本質是洞察人性,而《七個習慣》恰恰是直抵人心的深處,讓你去理解,去重塑那個在現(xiàn)代社會里,常常被焦慮和浮躁裹挾的自己。
第一次讀它,我還是個初出茅廬的職場新人,滿腦子都是“如何更快成功”。那會兒,我以為“高效能”就是“多快好省地干活”。讀完,我發(fā)現(xiàn)自己錯了。錯得離譜。它講的根本不是如何“做得更多”,而是如何“成為更好”。
破除“成功謬論”:成長才是基石
我們這個時代,被“成功”二字綁架得太深。
打開朋友圈,鋪天蓋地的“一年實現(xiàn)財富自由”、“90后億萬富翁”;打開抖音,各種“逆襲人生”、“普通人也能成功”的標題黨。我們被喂養(yǎng)了太多的“成功故事”,以至于很多人誤以為,成功是一種狀態(tài),一種可以一蹴而就的結果。仿佛只要找到那把“成功秘鑰”,就能瞬間開啟新世界的大門。
但《七個習慣》卻在開篇,就冷靜地指出,這是一種普遍的“成功謬論”。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,大多數(shù)人對成功的理解,是建立在“人格魅力”而非“品格原則”之上的。我們習慣于追求表面的技巧,比如如何快速搞定一個客戶,如何巧妙地應對一場談判,如何展現(xiàn)出“人設”上無懈可擊的魅力。這些固然重要,但它們只是冰山一角,是外在的枝葉。如果根基不穩(wěn),枝葉再茂盛,也終將枯萎。
柯維博士的核心觀點是,真正的成功,來源于“品格原則”(Character Ethic)。它不是耍小聰明,也不是投機取巧。它關乎正直、誠信、勇氣、公正、謙遜、勤奮……這些聽起來有些“老掉牙”的詞匯,卻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沉淀下來的,最樸素也最強大的力量。
這就好比蓋房子。你花再多的心思去裝修,去布置,如果地基不牢,遇到一點風雨,房子都會搖搖欲墜。我們的人生,又何嘗不是如此?如果內在的品格不健全,即使一時取得些許成就,也難以長久。
它告訴我,別盯著成功本身,那是個虛幻的靶子。盯著你的成長,盯著你每天變成一個更好的人,那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。
我們常常把“做”和“是”混淆。我們想“做”一個成功的人,卻很少思考如何“是”一個成功的人。柯維博士告訴我們,你“是”什么樣的人,決定了你“做”什么樣的事,最終決定了你得到什么樣的結果。
一個擁有強大品格原則的人,他會自然而然地做出符合這些原則的事情。他會贏得他人的信任,會堅持不懈地追求目標,會以誠待人,會勇于承擔責任。這些行為,最終會導向真正的、可持續(xù)的成功。
這是一種深刻的洞察。它將成功的定義從“得到什么”轉向“成為什么”。它提醒我們,成長比成功更重要。成長是過程,是積累,是內在的提升。成功是結果,是外在的呈現(xiàn)。當你持續(xù)成長,變得越來越好,成功自然會如影隨形。反之,如果只盯著成功,卻忽略了成長,那所謂的成功,不過是空中樓閣,海市蜃樓。
從依賴到獨立:掌控你的人生腳本
《七個習慣》將高效能人士的成長路徑,分為三個階段:從依賴到獨立,從獨立到互賴,以及持續(xù)的自我更新。
第一階段:從依賴到獨立。
我們大多數(shù)人,在成長的最初階段,都是依賴的。我們依賴父母的照料,依賴學校的教育,依賴社會的規(guī)則。這很正常。但如果一個人永遠停留在依賴的階段,他的人生就無法真正展開。
柯維博士提出,獨立的第一步,是 “積極主動”(Be Proactive)。
這個詞,聽起來簡單,做起來卻難如登天。
很多人,活在一種“受害者心態(tài)”里。抱怨工作太忙,抱怨領導太苛刻,抱怨社會不公,抱怨自己沒有好運氣。他們總覺得,是外界的因素決定了他們的人生。他們是環(huán)境的產(chǎn)物,是他人行為的受害者。
但積極主動,就是告訴你,別甩鍋。你的選擇,你的態(tài)度,你的行動,才是決定你人生的核心變量。
你有沒有在雨天抱怨過天氣?有沒有因為交通堵塞而暴躁?有沒有因為別人的一個眼神,一句無心的話語,而一整天都心情低落?這些,都是將控制權交給了外界。
積極主動的人,懂得區(qū)分“關注圈”和“影響圈”。
關注圈:你關注的所有事情,比如天氣、股票漲跌、國際新聞、別人的看法。這些事情,你無法控制。
影響圈:你能直接影響的事情,比如你的學習、你的工作、你的健康、你的情緒。
受害者心態(tài)的人,總把精力放在關注圈里,焦慮那些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,耗盡心力。而積極主動的人,則把精力聚焦在影響圈里,做那些自己能改變的事情。他們會問自己:“面對這個問題,我能做什么?”而不是“為什么會發(fā)生這種事?”
比如,你發(fā)現(xiàn)工作項目進度緩慢。受害者心態(tài)的人會抱怨隊友不給力,抱怨資源不足。積極主動的人會思考:我能如何協(xié)調資源?我能如何推動團隊?我能如何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來彌補不足?
這種思維模式的轉變,是巨大的。它讓你從被動接受者,變成主動創(chuàng)造者。它讓你不再是命運的浮萍,而是自己人生航船的掌舵人。
我常說,人生最大的遺憾,不是沒有成功,而是沒有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。而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,首先要從掌控自己的人生腳本開始。
其次,是 “以終為始”(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)。
這個習慣,是關于愿景和目標設定的。但它比普通的“設定目標”更深刻。它讓你從人生的終點開始思考。
想象一下,你站在自己葬禮上。你希望親友們如何評價你?你希望自己留下了什么?你希望自己是怎樣一個人?
這個問題,會把你從日常的瑣碎和眼前的茍且中拉出來,逼著你思考你人生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意義。
很多人忙忙碌碌一輩子,到頭來才發(fā)現(xiàn),自己追求的,并不是真正想要的。他們被社會潮流裹挾,被他人的期待綁架,活成了一個被動的影子。
以終為始,就是讓你先描繪出自己人生的藍圖。這個藍圖,不是你一年賺多少錢,而是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,你希望你的人生承載了什么價值。
這個藍圖一旦確定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你每天所做的每一個選擇,都可以用來衡量它是否與你的最終愿景相符。
比如,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的人,那么每天熬夜打游戲,點外賣的生活方式,就顯然與你的愿景背道而馳。如果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人,那么每天沉溺于刷短視頻,而不是學習和思考,就顯得毫無意義。
以終為始,賦予了你人生意義感。它讓你的每一步都變得有方向,有目的。它讓你不再被眼前的小利小惠所迷惑,而是始終聚焦于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標。
第三個習慣,是 “要事第一”(Put First Things First)。
這是關于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核心。
我們都有24小時。為什么有些人能做出非凡的成就,有些人卻碌碌無為?
區(qū)別就在于,他們如何使用這24小時。
柯維博士的時間管理矩陣,是我認為最實用也最深刻的工具之一:
緊急性 / 重要性 緊急且重要 (I) 不緊急但重要 (II) 緊急但不重要 (III) 不緊急不重要 (IV)
象限 I:危機、問題、急迫的項目 救火、處理緊急投訴
象限 II:預防、建立關系、規(guī)劃、識別新機會 長期規(guī)劃、鍛煉身體、學習新技能、建立人際網(wǎng)絡
象限 III:打擾、一些會議、一些郵件 打電話、回復某些不重要的郵件
象限 IV:瑣碎、娛樂、逃避 刷劇、無意義的社交
大多數(shù)人,都忙于象限I和象限III的事情。他們像消防員一樣,疲于奔命地處理各種“緊急”的事情,卻很少有時間思考那些“重要但不緊急”的事情。
而高效能人士,會將重心放在象限II。
象限II的事情,往往是那些能帶來長期價值,能提升你核心競爭力,能幫助你實現(xiàn)“以終為始”愿景的事情。比如,學習一門新技能,鍛煉身體,維護重要的人際關系,制定長期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。
這些事情,當下可能看不出立竿見影的效果,甚至會讓你覺得“不緊急”。但它們是真正能改變你人生軌跡的。
要事第一,不是讓你忙得腳不沾地,而是讓你把有限的精力,放在那些真正能帶來價值的事情上。它讓你從“忙碌者”轉變?yōu)?ldquo;高效者”。